少小離家從軍,部隊裏有長官訓導,三餐也定時,可心中時時有個疑問....在走過許多曲折和困頓後,回到當初沒有機會走入的世界,在這些年的教學相長和經驗歷練之後,心頭上也算是解了點疑問。
班上有一群成績好/品性佳的學生,也有單親家庭/低收入戶的,而那些父母社經地位高的,也並非是孩子是否’優秀’的決定性的條件....也有家裏有錢,家長有學歷,但小孩的心智仍停留在口腔期,玩的更兇,搗蛋的級數更猛...那些心智成熟,在校表現又好的,父母親的身教言教是他們的規矩,不須他人提醒;和師長同學的相處,不卑不亢--來自從小就在教會或是父母身旁觀察學習的結果(家庭和周遭社會組織有相當程度的正面互動).... 和他們父母接觸觀察的結果---父母相處是平和的,並無爭執吵架;收入或高或低,共同的條件是父母的心智成熟度/處事哲學皆有一套完整的架構....
再加入時間這個向量,孩子長時間,穩定的由雙親的彼此互動,和家庭以外成員的互動中,習得一套為人處事的方法和道理---窮,能窮的有骨氣;富,仍能待人如一。在家庭外,教會這個團體給孩子"知己"的機會--社會階級間的認定/協商/互動方式;更要緊的是,同年的讀經班成員,提供了一份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。成功的學生家庭,在社會組織上,是和其它較大的組織緊密結合的---可見的好處是:一旦有任何難關或挑戰出現時,這個家可向外找到更多更有力的專業意見和協助。在挑選學校這方面,可藉由同教區/不同學區,教友的協助,幫忙遷入不同的學區.
若家中父母有經濟上的挑戰,曾遇過一位學生,家中突然遭遇困難,但她臉上有笑容,心中有信心...因為她的父母,很正面的來處理這挑戰,也懂得找*各種社會資源來讓家中不致斷炊,學費無繼...重點是父母的態度。
古有孟母三遷,而今日成功的父母,懂得'近朱者赤'的道理,會在孩子的交友上特別留心.....個人觀察結果也是如此乎應著...一定要留意孩子和那些同學交往(但,更聰明的父母,懂得'善誘'--一開始就找對環境,勝過事後拿棍子禁止)
那些家裏有錢,家長有學歷,但小孩的心智仍停留在口腔期,玩的更兇,搗蛋的級數更猛...有個共同點:為了賺錢,小孩的成長是交給外佣,家教和無數的'好,媽媽買給你'! 其實,在孩子的成長中,家長的缺席,會對孩子造成無可挽回的創傷.
而隨手可得的高價玩具/手機,和大量的零用錢,雖然父母認為這是對孩子的補償,但造成了孩子脾氣急燥,不願花時間下功夫... 一個安定的家,父母如主幹,在社群的土壤裏要深根抓緊,在成長的過程中,給孩子強力的安全感。孩子不用擔心未來,有父母/師長/朋友/長輩的指導,自然在教室內,坐能坐的住,黑板前,老師解題目時,不易分心,對學習有很大的助益。
相反的,若小孩子感受到家庭的結構不穩定,心中會有不安全感,這對學習,自然會有負面的干擾。若原生家庭又常常搬家,沒有固定的社交群,小朋友自然會不計任何代價的在同儕團體中找那一份'歸屬安定感'。
===>例子和建議:
教會/宗教/家長成長團體(如網路上的 babyhome)也是提供類似的功能。父母的交游,孩子所參與的次級社會組織,對孩子的未來有相當助益---偏激的結果是報紙上所謂的[近親繁殖]--在比賽/工作場合,裁判/主審官和選手/應試者,也許是在其它組織已相互認識的,或是父母間有長年交情的,這是一項極大的優勢。在應試場合當下,沒人看出這層關係,要等面試結果或比賽榜單出來後一段時間,旁人才嗅的到這層'關係'。
懂的查顏觀色,進退應對,也是'好'學生的特質之一。如何讓自己的孩子懂的如此作法? 1)平時交際就要帶出門,讓孩子有觀察和模仿的機會 2.善用機會教育,使能看透人情冷暖的背後機制 3."靠山山倒,靠自己最好"能注意自身的本質學能,工作本份能先作好....學校內有家世背景/又被稱讚的,是將學生本份做好--上課專心,適時發問,同學相處也知道分寸的孩子...這都需要父母的教導和訓練....
現在的大環境, 很多父母只能照顧生活, 左支右絀,無法兼顧下課後孩子的教育,而且,大家庭結構崩解後,要請家族內的親人幫忙,也是難事一件...真希望政府能廣設免費的課輔中心,以眾人之力,來幫助整個下一代,讓整個國家是一個家。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---國家教育政策的影響和成效,不似股巿防跌措施,一出手就能立竿見影;但有遠見的政府,懂得提供各式教育上的政策和實質的建設,來協助人民來更有效的面對時代變動的挑戰,也保障社會階層的流動,許給人民有希望的未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