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1月 13, 2008

未完成(傳家寶)

那一年夏天,站在安靜的樹下路旁,眼淚停不住的掉下來--心中百感交集:

那袛是條簡單的柏油路,先進國家或是發展中國家都有,平凡都巿常景。家鄉街頭巷尾的柏油路,多是坑坑疤疤的 - 這兒隆起個下水道人孔蓋,那兒是沒收拾好的沙石,嘩啦嘩啦的沾上了輪胎; 在某個遊外的機會中,將他們首都的某一條新舖好的道路,上上下下的,仔仔細細的瞧了一回-柏油路面的黑,和路旁人行道水泥的灰所形成一整齊的線條,有份堅持;雙手放上去,傳來的是柏油和碎石扎實密合,沒偷工減料的跡象,這是一份愛護 。
               (source: http://blog.yam.com/umanlife/article/6790683)
    
    那時心底想起--我們美麗寶島台灣有條河流-死寂惡臭,河岸草叢一撥滿是燒焦的電路版-她叫二仁溪。當地回收業者從民國70年代起煉銅,煉鋁 - 如何電線取銅? 一把火燒就是了,獲利是首要目標。汙染防治設備?挖條水溝,將含有重金屬、硫氧化物、酸等成分的汙染排入河川;也造成今日二仁溪成為惡名昭彰的公害河。 (source: http://www.nonijuice.tw/tt/?page=180)
一條馬路和一條河流,際遇完全不同,若二仁溪有知,它難道不會傷心?

錢有了,身旁的一草一木卻不愛惜; 為什麼? 台灣不是"經濟奇蹟"嗎?人民的教育水準也不低 荷包滿滿或是高學歷,卻無法讓腳下這塊土地保有原來的動人的<美麗>;這十多年來,危害台灣更烈於黑心回收業者的,卻多的是高學歷的混帳。

<美的教育 - 無用之大用>

台灣教育重利,以結果論來衡量學生;學生也成為短視之徒。德智體群美中,這個"美"看似無用,賺不了錢也換不到官筬。但人們心中若有了"美"--對事物的標準,多了一層"這美不美",是一種個人要求,也是希望眾人也能認同這一外象下的標準。人人心中有美,自會自我要求,求凡事均能達到"美"的境界。由個體而推及群體....

<馬路也能是傳家寶>

傳家寶,也許是一只代代相傳的翡翠玉環,或是一幅字畫/一件古玩。但更吸引人的是注視著物品的那份眼神和談論時透出的不捨關愛。這份關愛,如同那柏油路後所代表的,是能穿越時空,將平凡化為非凡的。家族內對<傳家寶>的呵護和愛惜....是對過去的記憶的追憶吧...但終究僅是一私密的感情,有限度的愛,小我的層次而己;這份堅持和愛護將一條柏油路轉化為<美>;那份動人的力量,非金玉本身的光芒,而是類似那經由代代的珍惜,將普通日常用品慢慢變成<傳家寶>的溫柔力量。

-----------------
個別收藏家對個別物件的搜集,可如此解釋

一旦社會上多數人,透過對政策的制定,形塑出群體的環境
那一份融和在<大我>中的"小我",是一份投入,對"群體美"的
要求,也是一份認同